來源:張掖地方史志辦公室日期:2025-03-15
沿河西走廊絲路古道漫游,會看到許多古城遺址,明海城就是其中一個。明海城位于312國道元山子北邊的肅南裕固族自治縣明花區(qū)明海鄉(xiāng)上井村境內,從元山子通往明海鄉(xiāng)的公路上可看到這座古城。
古城地處上井村北1.5公里的平沙湖灘上,地曠人稀,在陽光照射下頗引人注目。千百年來,古城雖歷盡滄桑,但仍巍然屹立,至今不失其古樸雄峙的風貌。每到四五月份,地下水位上升,明海城東、南、北三面會被湖水包圍,景色獨特,成為名副其實的明海城。
明海城是1975年經(jīng)張掖地區(qū)文物晉查隊進行調查后,于1981年由甘肅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。古城平面呈正方形,邊長155米,面積24025平方米。整個城垣用黃土版筑,墻基寬7米,高10米,城垣南面正中辟門并筑有方形甕城。甕城這種防御建筑結構,始于唐代,可知明海城在唐代曾修筑利用。在城垣的四角筑有扇形角墩,南垣內筑有斜坡馬道,這種建筑結構在河西一帶的漢、唐古城中較為晉遍。在城內外地表發(fā)現(xiàn)有漢、晉時期的灰陶片、磚塊、銅箭頭、五銖錢和唐代的“開元通寶”錢等遺物。文物工作者根據(jù)古城結構和地面遺存的實物考證,明海城是漢、唐時代的古城遺址。那么明海城究竟是漢、唐時期的哪個縣城,其歷史沿革又是怎樣的呢?
這些年來,文物工作者在對高臺駱駝城、許三灣城墓葬的調查、發(fā)掘、清理過程中,根據(jù)墓葬出土的前秦建元十四年(378年)紀年磚和前涼建興二十四年(336 年)木牘,并結合地方志的記載才揭開了古城神秘的面紗。
原來明海古城就是西漢元封年間所置的樂涫縣城,隸屬酒泉郡管轄。樂涫縣名的來歷,據(jù)《漢書·地理志》載,張掖郡“觻得千金渠西至樂涫入澤中”,可知樂涫境內因有大澤而為其名。東晉穆帝永和元年(345年),前涼的統(tǒng)治者張駿在今駱駝城設置了建康郡,樂涫縣被作為建康郡的屬縣,歷經(jīng)前秦、前涼直到北涼都直屬建康郡管轄。
北魏太武帝太延五年(439年),北涼被魏太武帝拓跋燾所滅,樂涫縣歸屬北魏。據(jù)《元和郡縣志》記載,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在平北涼時于樂涫追殺沮渠茂虔,后改樂涫縣為戍,隸屬敦煌鎮(zhèn)轄屬。孝文帝時期又復改戍為樂涫縣。隋代時又將樂涫縣改為鎮(zhèn)。唐高祖武德二年(619年)改置樂涫縣為福祿縣。
唐代宗永泰二年(766 年),甘州城被吐蕃攻陷,建康郡、福祿縣隨而陷廢。(施愛明)
聯(lián)系我們 | 關于我們 | 版權申明 | 網(wǎng)站地圖
版權所有:中共張掖市委 張掖市人民政府 隴ICP備13000766號-2
甘公網(wǎng)安備 62070202000150號 網(wǎng)絡視聽許可證2811617號 網(wǎng)站標識碼 6207000021